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一次户外培训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01-08来源:广西红十字会救护训练中心作者:鹿亚非 彭金海

        一周前,教学组接到任务,周末对桂林一个户外运动群体进行一次持证的现场救护培训。为了确保质量,有的放矢,学有所获,我们针对此次培训进行了教学设计:
        经过与组办方沟通,得知学员多为当地蓝天救援队成员及部分热衷于公益事业的户外运动自愿者,几天前曾参加了一次团队内部组织的搜救演练,面对突发的意外伤害,均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搜救脱离险境,而面对危及生命所需的现场救护,更多的人却是束手无策选择等待而错失救命的黄金时间,即便原来学过救护知识的少数人也不敢贸然出手相救。
        综合上述,对学员的状况进行分析,绝大多数是带着任务,带着目的,带着需求前来,学习态度是自愿的主动的积极的。因此确定了“温故知新,巩固技能,弱化讲授,强化互动”培训的主题。
        在教学环节上则根据户外的特点,将课堂上单一枯燥的新概念及常见急症的讲授演绎成事故场情景再现:“快来人,这里有人倒下,我是救援队员,请拨打急救电话!”由学员身临其境,扮演路人进行第一时间的紧急处置,从而发现问题,找出难点,纠正错误,告知方法。这种授课方式让课程内容跳出传统的模式变得贴近生活,机动灵活,通俗易懂,让学员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出答案,明白道理,加深记忆。
        心肺复苏环节是培训的重难点,根据救援队的特点,我们着重强调了定位的准确性,操作的规范性,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反复练习至熟练掌握要领,避免了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走过场及应付考试的现象。
        创伤救护的核心在于熟能生巧,强调互动和反复的练习。教学组针对户外运动中容易发生的意外和伤情进行师生间的相互探讨,将止血,包扎,固定的正确处理方法叫学员模拟训练,掌握和选择正确的操作方法,避免二次伤害,尤其是简便易学的毛巾包扎让大家兴趣盎然,在轻松欢快的气氛中掌握急救技能。
考核部分是检验老师教学成果及学员掌握知识程度的综合环节,为了让培训更具真实性,趣味性,我们将学员“搜救”的特点融入到考核之中,分别将不同种类的事故题卡预先藏匿于营地外的树林草丛石块当中,由救援队员编组进入现场搜寻,找出题目后由小组成员共同进行现场处置,再由老师检查指导,纠正不足。这种寓教于乐,结合实际的考核方式深受学员欢迎。
        根据组办方规定考核结束后要统一退场的要求,我们临时增加了一个培训有感的内容,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进行两分钟的发言,大家结合救援队的职责,围绕“当事故发生时你能做什么?”深感只有学会急救技能,关键时刻才能出手救急。一位来自龙胜67岁的老师,是本期年龄最大的学员,为了参加这次培训,早上五点钟就起身赶往桂林,他希望从自身做起,用学到的技能服务身边所有需要帮助的人。
        培训别人,提高自己,和学员相互沟通的过程,让我们了解和知晓了书本上没有的而事故现场却经常发生的一些突发情况。如何将书本与实践有效的结合,避免一种培训方法,一个讲授模式,一套固定课件十年一贯制的现状,这是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